
2005年深圳市宝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成立。 现有的46项区级项目名录中,松岗七星狮 、上川黄连胜醒狮舞两个传统舞蹈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项目名录,另外,还有10个省级、10个市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该如何进行?
4月8日,在深圳市宝安区文化馆,湾区文化茶座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开讲,特邀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李钟鸿主讲。李钟鸿曾担任深圳市宝安区文化艺术馆副馆长、宝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副主任。
(资料图片)
讲座现场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的记忆、经验、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李钟鸿强调以人为核心的记忆、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非物质属性,更多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
李钟鸿从六方面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全面解析。具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关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十六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针的意义何在; 丰富多彩的宝安、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进现代生活,与时代同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复兴,不是复古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进现代生活,与时代同行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深圳“非遗”项目——粤剧作为反映岭南文化特色的主要艺术品种,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民间性,还把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综合艺术特性。深圳粤剧自咸丰年间开始,由原沙井镇万丰村潘氏第四世祖潘耀扬兴建“八音楼”至今,历时近三百年,由潘姓一脉传承,成为家族的文化纽带。
宝安区以沙井为基地,传承发展粤剧文化。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截至去年,已获得全国小梅花奖90多个,成为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传承示范区。沙井五所小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 “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沙井街道也被广东省文化旅游局授予“广东省戏剧之乡”。(陈云强)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冯小静
校对 | 谢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