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坚持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小银行数字化发展的支持与监管 环球通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5-19 22:41:0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边万莉北京报道

近年来,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金融数字化进程快速发展,中小银行金融数字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相关资料图)

5月19日,央行发布《金融稳定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就“金融数字化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影响”进行了专题探讨。目前来看,金融数字化转型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方面,重点布局互联网贷款业务,信贷可获得性提高。另一方面,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风控能力进一步升级。此外,线下金融服务智能化发展,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报告指出,中小银行借力金融科技,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经营效率大幅提高。但同时,由于中小银行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比较优势不足,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经营管理模式面临挑战。为构建更加优化的银行体系结构,应在坚持银行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小银行数字化发展的支持与监管。

数字化转型加剧同业竞争,中小银行受到挤压

《报告》认为,金融数字化转型进程对中小银行形成了四大挑战。一是同业竞争加剧,中小银行传统业务受到挤压。随着大型银行依托科技优势实现业务下沉,中小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挤压。大型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依靠规模优势和研发投入,较快建立了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完备的科技支持。截至2021年末,24家主要金融机构已有11家发起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大型银行风险防控能力和用户画像水平不断提升,获客能力持续增强,业务下沉后,中小银行部分优质客户流向大型银行,同业竞争加剧。

二是金融数字化需要高投入,中小银行比较优势不足。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需要基础设施系统和高素质人才支持。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处于劣势,发展金融科技的高成本持续投入及后期运营维护的压力较大,缺乏规模效应。部分银行金融科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金融科技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1%,部分村镇银行甚至无法实现简单的业务线上化功能。

三是风险管理难度加大,传统风控管理面临转型。金融数字化模式下,风险管理从原有的信贷记录、收入证明、资产证明等线下评审转变为基于商业场景、行为特征的线上标准化大数据风控系统审核,风控模式由人工审核过渡到人工与模型共同审核,甚至完全由系统进行判断,对风险模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缺乏技术优势与信息库优势,部分线上产品审核中存在系统漏洞,难以精准识别风险。

四是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平台更为依赖,自主经营能力弱化受限于技术薄弱和消费场景缺乏,中小银行线上自营获客能力不足,普遍通过与金融科技平台合作的方式开展线上业务。部分金融科技平台利用科技优势,控制营销通道和客户触达,借贷产品核心风控环节依赖平台完成,中小银行自主获客、风控能力弱化。

中小银行合理借助外部资源推进数字化转型

基于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报告》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考虑: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构建良性互补的银行体系结构;中小银行合理借助外部资源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对金融数字化的监管效能。

报告表示,要引导大、中、小型银行发挥自身优势、错位竞争,制定与业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国有大型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金融支柱,带头落实国家战略和宏观调控要求;股份制银行体制灵活、激励充足、历史包袱小,重点培育特色领域与专长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可将地方经济、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深耕城区基层小微市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增强服务“三农”能力,持续支持乡村振兴。

同时,还要优化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明确双方的权责边界,强化中小银行在合作中的自主经营能力,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坚持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环节不外包。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进程中,省联社需要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制定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规划,推动技术成果共享、推广和应用,协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培养和引进金融科技人才。

此外,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对金融数字化的监管效能。加快监管科技的全方位应用,提升监管智能化、远程化、实时化水平,增强对中小银行的监测管理能力。对金融科技创新实施穿透式监管,实现风险监测管理“看得懂、穿得透、控得住、管得好”。出台针对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政策,筑牢金融与科技的风险“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