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依然能回忆起他在浦东滨江悠然骑行的美好体验。从民生路码头附近骑上共享单车,一路沿江向南,感受轻柔拂面的江风,大口呼吸新鲜空气。这种曾经的享受让他倍感怀念:而近几个月来,随着不少“飞车党”进入滨江骑行道,王先生只得一次次将目光从赏景移向眼前的惊险路况。
(相关资料图)
2015年,浦东率先启动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作,至2017年年底贯通滨江22公里。多年来,伴随着沿线景观的不断提升,“骑行、跑步、漫步”三合一的绿地通行系统逐渐成为市民们与黄浦江零距离接触的关键窗口。然而,在人流量持续增加的同时,更加多样化的休闲及锻炼需求也使得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飞车过人、大灯刺眼
在位于浦东新区张杨路的杨家渡渡口附近,不难找到滨江骑行道入口。6月11日晚上20:00左右,不少市民正从这里开始骑行。记者注意到,渡口附近集中提供了大量的共享单车,市民来来往往,单车的流转率较高。然而,这只是骑行人群中的一部分:与王先生反映的情况一致,进入骑行道的还有不少“专业单车”,这些单车轮圈大、车身纤细,骑行者身着专业骑行服、戴着骑行眼镜和头盔,格外显眼。
记者扫开一辆共享单车,跟随车流从杨家渡渡口向北骑行体验。才没骑一会儿,已有数辆“专业单车”从记者身后超车。此处骑行道为双向两道,且每道宽度并不大,再加之超车时,这些单车声音极轻,几乎是贴着记者擦肩而过,回过神时颇觉惊险。再往前骑,记者还发现,大多数速度较快的单车还在车头部分加装了一盏骑行灯,有些车灯角度径直朝前,对面来车时,直射的灯光晃记者睁不开眼睛。
△对面来车大灯刺眼。
△偶有机动车出现在骑行道上。
“连跑步道上的市民都会被影响。”作为浦东滨江的常客,连日来,吴女士也颇感不舒心。据她描述,出于速度的考量,浦东滨江的绿地通行系统基本都将骑行道与跑步道并排规划,“不少‘专业人士’会借跑步道超车,有时甚至是逆向的,不安全不说,那些车的车头灯常常照得我眼睛不舒服。”
值得注意的是,杨家渡渡口附近的双向两车道并非是浦东滨江骑行道的“标配”。记者行至东方明珠附近时,两车道就已变为单车道,如此一来,异向骑行的市民只能使用同一根车道,高速与灯光带来的安全隐患愈发凸显。
△杨家渡渡口附近骑行道为双向两车道。
尽管惹来诸多不满,但这些市民口中的“飞车党”们也难掩苦衷。当晚,一位正在休息中的骑友告诉记者,在上海市区范围内,专供骑行的道路可谓“弥足珍贵”,滨江骑行道的出现,好不容易让他们有了得以装备齐全、享受速度与运动快感的机会。而在此基础上,加装车头灯也是出于安全考虑。滨江区域的夜间灯光已较为充足,但由于山地车、公路车的速度较快,路面的起伏等都有可能带来危险,甚至影响到其他人,“大家骑车的习惯不一样,车头灯的亮度、角度等确实都会有所不同。”
休闲与专业如何平衡?
在浦东滨江区域,针对骑行道的管理痕迹实则并不难发现。例如,多处灯柱上悬挂着“15限速骑行”的标志,至车道转弯处,醒目的黄色标志则提示骑行者“弯道缓行”。此外,骑行道与跑步道使用明显的颜色差异做了区分,多处路口位置也设置了减速带等装置。
△灯柱上可见限速15标志。
“浦东滨江贯通以来,这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浦东新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解释道,“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天气转热,市民们来到滨江休闲、运动,热情十分高涨。”据他介绍,为满足市民们个性化的需求,当前针对骑行道的管理措施依然只能以提醒为主,“除设置标志、减速带等设施外,我们在每个标段都安排了安保人员,会对骑行较快的市民予以提醒,也会不定时通过广播喇叭告知市民注意安全、减速慢行。”
不过,他也坦言,当前针对骑行道的“硬规定”仅有限制电动车及摩托车入内,“至于加装骑行灯等,属于市民游客的个人行为;限速规定也难以监测,在管理上也就没办法强制。”
然而,随着骑行热度的持续上升,安全隐患的显现已然不可忽视。在采访的过程中,不少市民表示,在“休闲骑行”与“专业骑行”之间,应当尝试建立起一定的平衡。对此,王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方面,由于自行车通常不带有测速装置,且限速标识的出现频率整体较低,当前大多数骑行者对于限速规定并不敏感,因此,可以考虑在骑行者常用的运动及导航软件上配以限速提示,起到广泛告知和及时提醒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骑行道的设置上,王先生也建议可以更为精细化,如在路况较为宽阔、平坦的区域划分“慢性道”与“快行道”等,助力不同需求的市民提升骑行体验感。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忧心事、揪心事,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向我们反映求助——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编辑:毛锦伟
本文作者:唐乙隽